陈道长便让一旁的徒儿和两人商议贾珍吃住之事,自己拿了拂尘去袇房炼丹了。
贾敬:“……?”
陈道长的徒儿就正常的多,此人姓林。还带着贾敬和柳晏去看了供俗家弟子所住的客房,家具陈设虽简单却很干净。
“只是我们这里无论出家还是在家弟子,都需要砍柴挑水,打扫房舍。哪怕贵府公子带了仆人来,他也是要做的。”
柳晏有种送儿子来参加《变形记》的感觉,那陈道长虽然说话神神叨叨的,但柳晏就有种预感,此人能降服贾珍。
“无妨无妨,珍哥儿可以慢慢学,还请道长多教教他。”
林道长点头笑道:“那是自然。”
他又让二人看了道观的斋饭,道家向来是不建议人吃饱的,斋饭非常素,量也不多。这才是养生之道。
别说贾敬,连柳晏都觉得在这住几天,贾珍的身体能好起来。
正好到了饭点,有几个老人说笑着走进饭堂。
这几人都有七八十岁的样子,满脸皱纹,还有一个腿脚不好,坐在一个类似轮椅的木车上,被其余几位老者推着进来。
坐在木车上的老者一眼看见了贾敬,“这不是国公爷么?”说着就要撑着扶手,起来行礼。
贾敬一愣,看来这人是见过祖父的。
“你又老糊涂了,宁国公早死了,这是节度使贾大人。”推着他的老者就笑盈盈向贾敬行礼。
贾敬:“……”
柳晏:“……”
陈道长的徒儿就小声和柳晏他们解释,“这几人是宫里出来的老太监,”他指指木车上坐着的那位,“那位今年有九十多了,时而清醒时而糊涂。”
怪不得说话声音怪怪的,也没胡子,都跟老太太似的。虽然是阉人,但毕竟是见过祖宗的,贾敬和柳晏只好上前行礼。
“晚辈乃宁国公之孙贾敬。这是内子柳氏。”
那几个老太监眯着眼打量他们。
“想起来了,宁国公家那个会读书的孙子。”
柳晏:“……”这话听着怎么这么像骂人呢?
小道士端着饭出来,几个老太监便不搭理贾敬和柳晏,各自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等着吃饭。
贾敬他们从饭堂出来,柳晏就好奇地问林道长,“这些公公们为何住在此地?是皇上安排的吗?”
“这个我也不太清楚,我来此修道之时,他们就在了。”林道长答道。
这位林道长也有五六十岁了,五六十年前,就算林道长十岁来此,四十多年前,这些老太监才四五十岁,就已经到出宫的年纪了么?
她隐隐觉得有点蹊跷,却没多问。直到坐上回城的马车,才和贾敬说起自己的疑惑。
贾敬倒是平静,“这些大概都是前朝留下的小太监,太祖用着不放心。就早早让他们出来了。”
柳晏算了下时间,确实有这个可能
,忙问:“那咱们让珍哥儿在这住,圣上会不会不满?”
贾敬笑道:“这有什么,几个八九十岁的老太监,还能造反不成?而且你看那三清殿两旁的对联,是太祖御笔亲书。证明皇家一直都知道有这么一处所在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