沈令文老实回答:“倒是可以……”但从未有人这样做过。
一是他们和官员作息差不多,基本都是坊门一开就往外走。住得远的,平旦时分,也就是早上四点左右就要起床。因为做饭来不及,所以此时早食都很简单,一般就是粥或面片汤,更没有时间准备丰盛的午食外带。
二是皇城不是初高中校门可以在外面送饭,此时外卖文化也不像宋朝般发达,温盘还没出现,双层铜盒保温效果也一般。一大早做出来,提到国子监,待到中午,早冷了。就算还温着,也不如热乎的饭菜,还是在国子监将就吃吧。
三是最重要的一点,家里的午食其实也没那么惊艳,值得摒弃万难非要提着去……
他不说话还好,一说话微微蹙眉,配上清癯的面容,感觉下一秒就要愁苦到晕过去了。
祝明璃由衷道:“长太高也不好。”若是矮点,还匀称些。
沈令文:?怎么总是跟不上思路。
提出带饭的想法后,祝明璃脑海里就已经把难点考虑了一遍。首先保温是个问题,其次有的菜不适合带饭,加热后会有剩菜味,所以菜式的选择上也要思量。
“等会儿我要写单子让人出府采买,正好顺道把你的提盒也买了。不过时间短,没什么功夫准备,菜色上确实做不到完美。”祝明璃说着就有了主意,站起来,“你放心吧,你的吃食,我会当个事儿办的。”
沈令文现在才回过味儿来,三叔母并非跳脱,而是太利落,风风火火的。
他们的对话直接跳过了关切问候、想法子、推拒、道谢等过程,几句话的功夫,事情就敲定了。
沈令文不是个优柔扭捏的人,好不容易有长辈关切,且祝明璃自己也敲定了,他再有意见算什么事儿。
他跟着站起来,深深行礼:“那就劳烦叔母挂心了。”
祝明璃喜欢有礼貌的小孩:“没事儿,也不麻烦。”这可不是客气,反正都是小厨房一锅出。
她想尽快让食肆开业,没有太多功夫闲聊,该做的人情也做了,可以散了。
“二郎若是还像这般,在衣食住行上有欠缺的,都可来寻我。”祝明璃道,“我手上还有些事儿要忙——”
沈令文闻弦知雅意道:“三叔母您先忙。”
祝明璃微笑点头,转身往外走,食肆的家具厨具要画图纸让匠人打造,岗位也要定下来,菜色菜式也要试过……确实很忙。
沈令文看着她的背影,心想原来一府主母竟如此难做,比家主都忙碌。
*
沈府最不缺的就是仆役,只要分工做好,干什么都很高效。
晌午给的单子,下午暮鼓还没敲,商铺就把货物送到了沈府。秘书绿绮焦尾一一点过,拿不准主意的再来问祝明璃,采购就完成了。
而此时祝明璃已经把新的“绩效方案”写了出来。去食肆做工的厨娘肯定要涨月钱的,做得好,更有奖励。
本来祝明璃说的是卖糕点,但既然铺面都有了,早食生意也可以一起做。无论是烘焙还是做早食,都要早起,祝明璃干脆就给她们排了轮班,免得累着。
人手安排好就开始画图纸,府里匠人做不好的、不擅长的,就去府外寻人。
小厨房的厨娘本是被排挤到三房来的,如今是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,让大厨房的人好生嫉妒。
主母厚道,她也感念其知遇之恩,带了几个小徒弟,不藏私,好好教。而且前些时日主母新定了规矩,“师带徒”,师父做的好也是有奖励的。所以现在开食肆,厨娘是不缺的。
三房高效运转着,祝明璃还专门抽时间给大家来了个“上岗前动员会”,食肆若是利高,她绝不会亏待手下,月钱、赏钱都要加,吃穿上给福利,年节还会发米粮布帛。
最后一条灵感来自于中国自古以来铁饭碗都有的福利,此时的官员们会发粮发肉,后世就是发米面油,大伙儿都喜欢这种稳稳的幸福感。
以至于现在大伙儿比祝明璃还兴奋,成日盼着食肆早日开张。
沈令仪也听了一回动员大会,回院就写信给想再来府上做客的小娘子们,告诉他们以后甜糕会在长兴坊的糕肆卖,想吃多少买多少,别再来埋怨她了。
到时长安定会掀起好一阵热闹。
不过在这之前,国子监先生出了一回热闹。
就在祝明璃决定让沈令文带饭的那日下午,采办仆妇就买来了双层铜制提盒,中空层可以很好地隔热。针线娘子按照其形状缝制了棉套,再塞入纸屑,至此,保温提盒就准备完成。
准备暮食的时候,顺道就给明日“备菜”。肉类腌制好、茄瓜切好,通通吊在水井里冷藏,翌日一早三下五除二做好,装进提盒,沈令文离开时,正好带走。
出京这么久,一回来,沈令文就要立刻恢复以往的作息。
大早上翻起来,犯困着洗漱。
以往起不来的时候,他都出府买早食。在坊门旁等它打开的时候,顺便在路边买点胡饼蒸饼,热乎的,省事省时。
也就是生徒才能这般任性,骑马上朝的官员们可不敢冒险,万一被御史看到啃芝麻胡饼满身掉渣,一个“有辱官缄”的名头是跑不掉的。